今年,2013年夏天,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,全国有699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迈出校门,这是历年来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次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于1990年,被认为是独立、反叛、个性张扬、自信而脆弱的第一批90后,正面临着“史上最严峻的就业季”。
据权威部门统计,2013年仅北京地区就有高校有毕业生2.9万人,而截至5月1日,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3.6%。而时光倒推到十年前,第一批80后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9.68%。
就业求职,作为90后在成人世界里的第一盘棋,却非想象中那般顺利。
其实自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起,大学生就业难几乎年年有,已经成为了一个持续十年的话题。有人认为正是失败的大学教育培养出了这支“失业大军”,果真如此吗?到底是哪里绊住了他们的脚步?90后毕业生就业为何这么难?
首先来看,当代的大学并不附带工作,失业率与经济情况关系很大是关键之一。
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,大学像是一种奖励——意味着从高考的独木桥上拼搏数年,终于迈入理想的学府,意味着可以在大都市立足;成为“社会精英”;让付出的时间、财力和父母的期望得到回报。但从大学扩招开始和包办分配结束起,这种观念就该扫进垃圾堆了。
改革至今的现实是,大学并不附带工作,失业率与经济情况关系更大,一旦大学成为普及型教育,就不再是“十年寒窗苦读”的奖励,更不会附带工作。也就是说:大学绝非是对寒窗苦读的奖励,让人可以在其中虚度,进入大学不意味着考试结束了,工作就有着落了,相反却代表真正的竞争开始了。所以,认为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工作的观念早已就是错的离谱了。
在全球都是如此,由于没有经验和缺少技能,大学生和青年人在各国都是失业的“主力”。据美联社2012年的一篇报道,2011年,美国25岁以下大学毕业生中,有占全部毕业生53.6%,即150万人未就业或未充分就业。而英国《经济学家》杂志根据对联合国数据的分析,发现目前世界失业青年人数约2.9亿,这个数字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%,几乎和美国人口相当。
本文转自天涯博客